5 究竟要怎样去“看见和理解”孩子?
每一个感受都没有对错
曾读过一位华裔少年的内心独白。他在其中回顾了在学校里长期被同学取笑,其后开始沉溺游戏,并且意识到自己沉溺游戏却无力自拔的痛苦,更因学业、游戏与其他行为问题与家人造成冲突,后来离家出走。当一切变得越来越糟糕,他感到自己的内心也越来越暴力。喜欢在游戏中扮演坏蛋,因为,他写到,“我就是个坏人,我偷东西”。越来越想找茬打架,想要把身边的动物都杀死,想要去找关于战争和流血的书 … “我想要战争”。
读到这些文字,我的眼泪止不住地落下。
绝没有一个孩子出生时想要去伤害别人或伤害自己。只是,我们每个人在人生岁月里不停地经历各种事件,而那些事件有可能触发各种大大小小的感受。当一些较强烈的感受没有被允许和看见的时候,它就积压下来,成为一个小小的伤口。也因此,这个伤口更容易被类似的事件重新触发痛苦。渐渐地,这个小小的伤口变得越来越大越严重,每次被触发的内心痛苦也越大 … 当这些痛苦长期不被看见和理解的时候,悲伤变成了绝望和愤怒,各种由绝望和愤怒导致的暴力行为就可能产生。
这位华裔少年从小(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出生”,可见这些痛苦的记忆对他有多漫长)就因自己的长相和饮食习惯与身边的美国同学不同而被取笑。他的初始情感可能会是伤心?孤独?害怕?耻辱感?还有… ?他需要的,可能是来自同伴的认同?接纳?还有…?(此处之所以打问号,是因为这个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要深藏在他的内心,不一定能被我们猜到)。当这些感受与未被满足的需要长期、反复地被触发,渐渐这个伤心变成了绝望和愤怒。
他提到自己近几年来玩得最多的一个游戏,在那个游戏里他可以与其他游戏玩家交谈 … 可以想见,在虚拟的环境里他终于可以在与人交往中不会因为长相、饮食习惯、文化差异被取笑。
这也是为什么他明知自己沉溺在游戏的世界里但无法将自己解脱出来的原因。沉溺游戏(还有其他的一些行为问题比如偷窃)只不过是这个孩子试图缓解自己痛苦、满足自己需要的解决方案,悲剧性的解决方案。
看到这一点让我心疼不已!
而父母这一边看到的往往是表象:即沉溺游戏、成绩下降、偷窃等等。如果父母只从表层(即行为的层面)去应对,比如限制或禁止游戏,请家教,奖励或惩罚等等,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因为孩子的内心那么饥渴地呼号着:来看见我!看见我的痛苦!
我也非常心疼这位少年的父母。看到自己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沉溺游戏、成绩下降、偷窃等等)一定也触发了他们内心自己的情绪。因为我们每个人无一例外地都背负着生命中的各种创痛在前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和这位少年一样。 当身为父母的我们自己,被孩子的行为问题而触痛了自己的心灵伤痛,我们所做的种种言行(说教,责备,惩罚,打骂等等),其实质也是迫切地在内心向孩子呼号:来看见我!看见我的痛苦!
正是这些被触发的情绪使得父母无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无法听到孩子的心声。孩子也在各种说教,安慰,大事化小,评判,建议,责怪,威胁,比较,甚至羞辱打骂中关闭了自己的心门。
于是孩子和父母,每个人内心的能量就这样互相纠缠着,进入一个彼此负向影响的恶性循环。
身为家长,如果我们不期待孩子比我们更早有能力学会与情绪相处,那就让我们去学习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学会倾听自己的情绪,然后去倾听和陪伴孩子的情绪。
前文提到我的孩子小时候有一阵晚上不肯去洗澡。后来当我向内倾听和看见了自己所有的感受,并与自己的深层需要连接之后,我的心灵复归宁静。这时我看出去的外在世界似乎也有所不同了。我看见孩子之所以尽一切可能不进浴室、不洗澡,是他不想那么快地结束一天,他仍然想要探索这个世界。他是那么充满活力,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这个看见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是欣喜和欣慰。
接下来问题的解决变得非常轻松。有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
我:“多想一天的时间再长点,能多玩一会啊!”
孩子:“是啊!”
孩子的情绪平复下来。后来就去洗澡了。
有时,我让他洗澡前再玩5分钟,他也会心满意足地去洗澡。
6 这样的接纳与溺爱纵容的边界在哪里?如果孩子要砸东西甚至打我,我也让他砸让他打吗?
曾看过一个育儿教育类视频,讲述一个6岁的男孩动辄发脾气掀桌子,打人,朝人扔东西,砸东西等等。家长为此很头疼请教一位育儿师。
在与孩子的家庭生活一天后,育儿师观察到:当孩子做出危险行为时家长们或大事化小,或打岔了事,这给孩子一个印象他的这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
育儿师给出的指导有:
1) 当孩子做出危险行为时家长应立即制止
2) 告诉孩子他的行为是不对的
3) 孩子不服从管教时给他Time Out (视频中是让孩子坐在“淘气椅”在规定时间内不许下来)
我很同意这位育儿师的第一项建议,当孩子的行为威胁到他人或自己的安全时须立即制止他。所谓接纳并不是接纳所有的行为,而是接纳行为背后的感受和需要。我们需要让他明白可能危害到他人的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
但对第二和第三项,我会有不同做法。
第二项在教孩子判断对错,以便在生活中做对的事,不做错的事。这个教育本身并不错,人类社会正是在代代传递一些被普遍接受的价值观的基础上运作的。
但是非暴力沟通给我们一个不同的选择。
比如前文我因孩子不肯睡觉而打他的例子里,如果当时有人对我说“打孩子是错的!”我在原有的愤怒,绝望,挫折之外,还会添加委屈,无力,内疚… 其结果就像在痛苦情感的火上浇油。
很多时候,痛苦感受来自对是非对错的评判。
与其教孩子评判对错,我会告诉孩子他的行为引发他人的感受(比如你对我扔椅子,砸到我身上我很痛,即使没砸到心里也害怕)和他人的需要(我想要家里是个安全的地方),因此我想让你停止扔椅子。
第三项的Time out,就是一种惩罚。也就是“你如果做了或不做这个,你就会失去那个”。
这个方法也许让一些孩子学会服从,但这个服从是以孩子压抑自己感受为代价的屈服。可以想见那个砸东西打人的孩子虽然年龄小,但内心是有愤怒/烦恼/甚至痛苦没被看见的。被压抑的情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无声地在心中积累,在未来的时日里或者是情感上的大爆发,或表现为各种身体病痛。
更不用说,另有一些孩子即使面对惩罚也不会屈服,会变本加厉地对抗。则之前的行为问题和亲子关系会变得更糟糕。 7 表达了看见和理解之后呢?那些行为问题就都不管它了吗?
再回头来看那位华裔少年,在写给他所信任的老师的长信中,他不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深的痛苦,同时也表达了“我也不想沉溺游戏(或荒废学业,偷窃等等),可我做不到…”可以看得出,他也想要过积极的人生。
没有一个人天生想要自暴自弃。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开始自暴自弃,甚至毁人毁己,都是强烈的内心痛苦使然。
我相信,在天然的、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的,每个生命都想要绽放它自己。想要良好地生存,想要绽放生命的这种力量每个人生而有之。
就像植物的向光性那样自然。
这就是每个人自我救赎的力量。而在TA身边的人,只需要以一颗安宁的心去陪伴和倾听,去看见,去理解和爱,让那股自我救赎的力量自己起作用就好。
这并非意味我反对家长讲道理教育孩子。我会在孩子有情绪时倾听陪伴他的情绪,然后寻找适当的时机和方式,与他探讨尊重生命这个话题。一个我俩都比较喜欢的方式是就着电影、书里的故事来讨论这些价值观的话题。
关键在于,只有在和孩子的心灵有连接的基础上,我们送给孩子的人生礼物才有可能被接受,从而真正滋养他的人生。
其余的,都交付给宇宙吧。
相关阅读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