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静耕心田

从「评断」到「同理」

我聽到一位朋友在批評另外一個人,我心裏想:「你總是判斷別人。」我的需要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嗎」?還有哪些可能的需要呢?


或许先從感受詞汇表先找到自己的感受,再從不舒服的感受,去找到我的什么需要可能被剝夺了。


我的感受可能是「生气」, 甚至是「愤怒」。(如果你在我的位置上,你的感受会是什么?)


我的需要可能是「尊重」,也可能是「合諧」,也或许是「公平」,「接納」,「坦誠亅,「体諒」,「交流」,等等。。(如果你在我的位置上, 你的需要会是什么?)


这裡另外有一个陷阱,可能我们不注意就会掉進去,那就是对那看似「評断」的「評断」。真正让我们不舒服的不见得是我们听到別人「好像」在評断,而是我们「认為」他在評断。这个「认為」本身, 就已经在「評断」了。


我们对事情的想法/看法(认為)決定了我的「感受」。一旦我们的想法/看法修正了,我们的「需要」就自然得到滿足。


好比当我听到一个朋友说的话,好像是在评断別人的时候,我必须立即警醒的问自己,当他这么说,他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看似評断的行為只不过是需要没有被滿足的现象,它不是问题的本身),他通常有一个不舒服的感受來自于一些沒有被滿足的需要,只不过是他用了抵挡(怕痛)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们的下一个会让自己舒服的做法,是「同理」对方,而不是「評断」对方。


「評断」只是一个陷阱,它不会让自己舒服。只有「同理」会让大家都舒服。


那么,什么是「同理」? 如果我们接着上面的例子說,去觉察我的感受,去找到自己的需要,就是一种「自我同理」。去觉察/感受他人的感受,去陪伴他人找到他的需要就是一种「同理他人」。至于怎么做,那就得不断的揣摸和练习了。


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