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來谈谈,什么叫做苦吃得不夠多? 怎么样,才叫苦吃得夠多了 。
在我们進入这个看似燒腦(我觉得至为關键)的課题之前,我邀請你,暫时的放下你的思考。这个課题是不能被「理解」的,然而,我邀請你,用你的心去「体会」,去「领悟亅。「心性」的内涵是不在「逻輯」的範畴裡的。你和我一样都吃过苦,只要你願意暫时放下头腦的運作,你一定会懂我下面要說的。
吃苦和吃飯是不一样的, 也不是說,我們这輩子吃了几千斗米叫做夠了。苦吃得夠多了, 这个夠多了,不是在說数量上的事,而是对苦的体驗和领悟(参透)。我们敢不敢这么說,或着同不同意这样的説法: 我所經历的苦,其实都是虚幻的,它只不过是我把我的自我抱/抓得太紧,以為我是真实的存在。一旦我把那个我留在舞台上,这个我回到观眾席,我就会看懂。(待会在文章的後面,我会给你一个实例。)
我们生活在一个躯体内,「痛」是必然的,「苦」是我们给「痛」的一个詮釋。更直白的說,「苦」是可以選择的,甚至是自找的,更是我们成長环境的文化和集体潛意识教给我们去做这样的選择/认定, 把「痛」和「苦」看成同一回事, 再把自己和苦牢牢的綁在一起。因為大家都这样做了,我们也就接受了这样的選择/认定是对的。
在「非暴力沟通」系列(二), 我讲了一个印度的小乞丐的故事。他是一个大约六或七歲的小男孩,抱着他的妹妹(我猜),在火車站的月台上乞討。那觸动我的畫面是要我给他的妹妹东西吃。我也看到像似他们父母年纪的人,抱着破破髒髒的氈子睡在火車站人行道的辺上。现在,我们要把这个故事拍成一部电影。因为这是我的親身經历,我自願去当这部片子的男主角,就是这个小男孩乞丐。
在拍片的过程中,我唯一的心願和專注,就是真真实实的,从裡到外的表达这个小乞丐的穿着, 动作,眼神,体态,情绪和感受等等。成为一个演员,我徹徹底底的忘記我自己,唯一尊从的,就是導演给我的指示。(拍片不同于舞台剧,我們不能討好观眾,我们也没有掌聲。唯一有的,就是忘記自己,一五一十的服从導演的安排和指示。)
好了,现在我再一次的邀請你,慢慢的閉上你的眼睛,做一个深呼吸,去体会,我刚刚說的拍片子,小心哦! 它不是拍片子,其实,它是我们真真实实的人生! 不论这輩子我被安排的角色是什么,是乞丐也好,是癡呆也罷,是残障也行,我只有一个心願,真实的且顺服的扮演好我的角色。有一天,如果我接受也顺服了这样的体会和领悟,大致來說,是苦吃得夠多了。(我们也懂的,为許多人宁可继续天天多多少少吃些苦,也不願意看到自己苦吃夠的一天!)
从创伤,疗癒,到吃苦,我說了这么多,这些东西和文章的标题「非暴力沟通」,以及非暴力沟通中所說的「观察」有什么关連?
在「非暴力沟通」系列(一) 的最後一段, 我提到 “当「非暴力沟通」开始在坊間廣泛的被学习運用,大约是20年前,当我开始学习「非暴力沟通」的時候,已經50歲了。当時,对于「观察」已經有初步的經驗了, 也有了基本的自我「連结」(Self-realization)。因此,為我「非暴力沟通」的学习, 是建立在过去心理和心灵学习领悟的基础上,它不是全新的概念。” 為我学习「非暴力沟通」的动机不是为了解決人际关係或沟通上的困难,而是创伤的面对和疗癒,以及人生基本课题的修行,如何在「非暴力沟通」的氛圍和平台上展现出來!
在「非暴力沟通」中的「观察」指的是, 放下「評断」,去观察「感受」和「感受」背後的「需要」是什么。(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习慣,经常是不只評断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同时,为我們的「需要」,也给出了道德評断。)接着,我们如何透过「請求」去表达你我所看見的「需要」,在沟通的过程中,找到一个策略去滿足你我共同的「需要」。在这亇环節中,放下「評断」几乎是許多学員最难跨过的坎。然而,当你的苦吃得夠多了,「評断」就自然放下了!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主軸 一 「观察」, 「感受」, 「需要」, 和 「請求」。在「非暴力沟通」系列(一), 我给了它一个子标题,叫做「始于观察,且终于观察」。虽然在坊間可能比較少被提到,其实, 「非暴力沟通」有很深厚的灵性修持内涵。最近,我参加了一个國内的线上工作坊,已经把 「非暴力沟通」的「观察」和正念 Mindfulness的「止。观」做了緊密的结合。在系列(一)的最後,我也說了,我要用更長的篇幅來谈「观察」这门功課。許多的难题始于观察得不夠徹底真实,許多的答案,也都埋藏在观察的背後。
「非暴力沟通」是与生俱來的生命言語,是小孩子都会的。只是我们成長环境中的文化和集体潛意识教给我们的东西遮蔽了这个天性,至使我们和孩子們越長大越不快樂。我很同意最近我听过几位非暴力沟通的培训师所說的: 学习 非暴力沟通本身不是难事,难的是清洗unlearn过去所接受的不健康的文化教導。我把这个清洗的过程歸纳在「观察」的功課上。意思是我们得重新审视我们既定的信念,价值观和想法。
这个从「观察」到「参悟」的修习,会改变我们对事情的「感受」。同时,我们許許多多的「需要」会在这个修习的过程中,得到深刻的滿足。希望在未来的篇章中,我可以做出更细緻深刻的分享。
当我们漸渐的累积融合所参悟的果实,我们自然發现它是一个园,在这个园上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是起点,也可以是终点。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我的分享称为一个「系列」,在这是「系列」中,你会發现我在不同的位置上重覆同一亇领悟,意思是那个领悟必须在任何位置上經得起考驗而且融通。
虽然有读者的共鳴,我会感到高兴,不过,寫作的原始动机是为修习和耕心。它也是生活的一部份。我相信一个人用什么态度去度每天的生活,他也会在那样的氛圍中死去。寫作也是为那一天的到來做好心灵的準備!
Opmerkin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