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走出情绪荒野:区分同情与同理

  • 作家相片: Julia
    Julia
  • 8月18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已更新:9月11日

在非暴力沟通(NVC)的学习中,“豺狗秀”是初学者们在练习中很喜欢的一个环节。它指的是完全敞开地去评判、责备、痛快淋漓地怒骂那些触发自己痛苦的人。如果使用得当,这个步骤会有效地帮助我们释放积压的情绪,为下一步连接深层感受和需要做好铺垫。


然而,如果缺乏真正的同理心陪伴,这个环节可能变得有害无益。



 “豺狗秀”的常见陷阱


陷阱一:认同倾诉者的评判/怨恨/指责。比如:

倾诉者:这人为这点小事莫名其妙地发这么大的火,简直不讲道理!

倾听者:就是,太不讲道理了!

倾诉者:他不会改变的,没希望了…

倾听者:唉,这种人就是这样子,是没办法的…

倾诉者:某某和某某某都说是他不对,可见这人有多没人缘!

倾听者:整件事就是他的问题!

……

这样的回应虽然也能让倾诉者感受到陪伴,但实际上是在加深倾诉者对故事里的对方的评判和怨恨,使其倾诉者在自己的痛苦里越陷越深,无力自拔。

 

陷阱二:提建议,分享自己的故事或开导。比如:

倾诉者:这人为这点小事莫名其妙地发这么大的火,简直不讲道理!

倾听者(提建议):下次他再这样的时候,你就直接怼回去让他知道你也不是好欺负的。

倾诉者:他不会改变的,没希望了…

倾听者(分享自己的故事):这种人太多了!我自己也碰到过…那时候我…他/她…

倾诉者:某某和某某某都说是他不对,可见这人有多没人缘!

倾听者(开导):想开点,犯不上生他的气,离他远点就好了。

……

倾听者出于好意,提出建议、开导,或者分享自己的故事,实际上使得对话的聚焦偏离了倾诉者的当下感受。这样的回应表面上也让倾诉者得到了陪伴,实际上却阻断了倾诉者与自己内在感受和需要的连接,让其情绪释放的机会流失,无助于倾诉者自我看见和疗愈。

 

以上的这些豺狗秀,就像豺狗在情绪的荒野中狂奔,越奔越迷失于与自己当下的连接。而要走出这片荒野,我发现同理心是一盏指引的灯。



同理心:陪伴感受的温暖明灯


同理心 (Empathy) 不是认同评判、开导安慰或分享自己的经历,而是将倾诉者流露的评判、指责或各种情绪,转化为观察、感受和需要,并反馈给倾诉者。通过这样的方式,倾诉者既能感受到理解,同时又不会被困在加深的评判和怨恨里。举例来说::


倾诉者:这人为这点小事莫名其妙地发这么大的火,简直不讲道理!

倾听者:是不是很吃惊收到对方这样的反应?【反馈感受】


倾诉者:他不会改变的,没希望了…

倾听者:听上去你挺失望的。要是能看到有转机的希望就好了,对吗?【反馈感受:失望。反馈需要:希望】


倾诉者:某某和某某某都说是他不对,可见这人有多没人缘!倾听者:听到别人也有类似的看法,是不是觉得被理解了一些?【反馈观察:别人有类似看法。反馈需要:被理解】

……


这样对观察、感受和需要的反馈,让对话始终聚焦在倾诉者的当下体验 (What’s alive now),而不是延伸到对他人的评判或倾听者自己的过往经验。它帮助对方释放感受,并连接他/她的需要,使自我看见和疗愈成为可能。后续的对话也可能循序渐进地跟随其当下的体验进行,比如:

 

倾听者:很吃惊收到对方这样的反应?【反馈感受:惊讶】

倾诉者:是啊!真的没想到他会这样说,当时我都快气炸了!

倾听者:特别生气。【反馈感受:愤怒】

倾诉者:唉,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在这之前我还以为我两关系不错呢。

倾听者:好像有点难过这关系的变化【继续反馈新涌现的较为深入的感受:难过】

倾诉者:是挺难过的。那时候我 … 他… 真想不到现在会变成这样。

倾听者:要是双方都能理解彼此的不易就好了【虽然倾诉者在回忆过去,倾听者仍坚持猜测并反馈其当下的需要:被理解。再次帮助倾诉者与其当下体验连接。】

倾诉者:是啊。

在这样的交流中,倾听者全然陪伴倾诉者的当下体验(感受和需要),而不是用自己的故事或评判去占据空间。每一次感受和需要被看见,都像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倾诉者内在的情绪荒野,让他们得以看见自己、理解自己,逐渐从痛苦中获得喘息和释放,也让内在空间更加开阔,孕育出更多可能性。


ree

同情与同理的关键区别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有时候希望以同理心支持他人,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给出去的是同情。

  • 同情:意识聚焦在自己的体验上。你可能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但你的注意力在自己过往的经历里。

  • 同理:意识聚焦在他人的当下感受和需要,不带入过去,也不加以评判。


举例来说,我的一位邻居曾在我分享回国看望重病母亲的心情时说:“唉,人面对父母的离去真太痛苦了!那年我父亲突然去世,让我痛苦不已……” 她的善意我完全能感受到,她的话也的确让我觉得不再孤独。但这容易让正在哀悼的当事人不再聚焦在原本正在释放的感受和需要上,而失去了一个与自己的内在连接的机会。这就是同情。


类似地,我在非暴力沟通学习的早期尝试对儿子同理倾听时,也常被自己的同情心牵引。看到他受压力,我会心生“太可怜了”,于是陪着掉眼泪或者开导、提建议。这些行为虽然都出自善意,但实际上是在认同他的痛苦,而不是临在地陪伴他真正释放情绪、连接内在需要。


真正的同理心,是全身心临在,关注当事人(如果是同理他人,当事人就是倾诉者。如果是自我同理,当事人就是自己)当下的感受和需要,不带入任何过往经验。正如马歇尔·卢森堡说的:


同理心意味着不把过去带入当下。它需要我们以全新的眼光看待此刻,把此刻看作一个从未出现、也不会再重来的新生婴儿。”("Empathy requires bringing nothing from the past into the present. It requires seeing the present moment as a newborn infant that’s never been before and will never be again.")


这种临在,蕴藏着陪伴他人走出痛苦的巨大能量。我在实践中也切身感受到,当我提醒自己回到临在,对亲人的同理倾听质量提高了,观察到他们的反应和我们彼此的关系也有了明显改善。


值得强调的是,区分同情与同理,并不是说同情本身有什么错,也不是要我们不去关心或安慰他人。大多数人的同情出于善意,如果此刻你还做不到真正的同理,而想以善意去安慰或开解对方的痛苦,这完全无可厚非。


本文的重点在于区分两者的不同(而不是评判两者的对错或高下),并聚焦提升觉察:了解自己当下究竟是在同理,还是在同情(也不因此评判自己)。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意识、更有效地陪伴他人的感受与需要,真正助人走出情绪的荒野。



如何在豺狗秀中实践同理


觉察:在倾听时注意自己的意识聚焦在哪里——是聚焦在倾诉者的当下体验,还是被我自己过去的经历牵引?对倾诉者或故事中的他人,我是否带有评判?我是否认同倾诉者的评判或解读?


反馈感受和需要:将倾诉者的评判、解读和情绪翻译成客观的观察,当下的感受和未被满足的需要,而不是重复对方的评判,也不急于开导、安慰或提建议。


保持临在:不急于提供解决方案或比较自己的经历,全身心地陪伴倾诉者,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为情绪的释放和内在需求的觉察创造空间。



读完此文的你,如果觉得践行同理心听起来很难,我完全理解,它确实需要持续的练习与实践。同时我也深信,同理心,也就是聚焦他人当下的感受和需要的能力,其实每个人与生俱来。年龄越小,往往越容易保留这种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对成年人来说,重点不是去学习(Learn) 同理心,而是去卸下 (Unlearn) 那些阻碍同理心自然流淌的习惯与屏障。


ree

*免费学习资料:非暴力沟通工作坊视频

让坦诚与关爱并存:https://tlpte.xetlk.com/s/2soMZ9

自我倾听 不再内耗:https://tlpte.xetlk.com/s/A3H2e

自我倾听 不再内耗-2:https://tlpte.xetlk.com/s/29HmLL

意见不同 如何沟通:https://tlpte.xetlk.com/s/4eGzcx



留言


欢迎订阅心 · 空间电子报。

我们将不定期发送有关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沟通等主题的讲座与课程,及精选博文发表等信息。

感谢订阅!

© 2024 TheNewSpac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